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6-04 18:52:00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大庆市让北第一小学的数学教师闫绪萍,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第三册第四单元《分桃子》。

经过教学实践和网络教研,我对本节课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分桃子》一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正式开始学习除法的意义之前进行教学的。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概念前,做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意义,为下一步学习除法,打下充分的认知基础。教材设置了分桃子等系列活动,将平均分的意义渗透于活动中,

二、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的乘法的意义,具备较好的读图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对于平均分也有一定的体验。

三、教学目标:

在初稿中,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经过与论坛中其他老师的探讨,认为在之前确定的教学目标中,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目标,所以我将教学目标修改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问题解决目标:能借助学具或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态度情感目标: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团队精神,并且在交流中学会表达和倾听。

新的教学目标中,增加了对于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

四、教材处理

我曾经想把“分骨头”改成“18个骨头,每只小狗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狗?”突出另一种分法。但是经过研讨以及对《课标》相关部分的学习,我意识到教材实际上将平均分的几种情况渗透在不同的“分一分”的活动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教材要传达的信息。这样的编排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我基本上尊重了教材的编排。在练习中,增加了问题拓展、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开放性的问题。

平均分的今后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我确定教学重点为初步认识“平均分”,体会小数目平均分的过程。

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分不完的现象体验较少,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体验“分不完,有剩余”的平均分。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着以上原则,我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卡通形象的心理特点,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小鹿过生日”的生活情境。伴随着动听的《生日快乐》的音乐,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了课堂上。紧接着画面出示参加生日聚会的小动物和一大堆好吃的东西,好吃的应该分给谁,怎么分,分一分的问题自然提出。

论坛中有老师提出这个情境过于老套,建议换一些新颖的情境。但是经过考虑,我还是保留了最初的设计。我认为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过生日”还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情境,另外,这个情境与接下来“分桃子”的环节比较统一。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利用“分桃子”的情境,学生两人讨论,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感受“随意分”和“平均分”的不同,明确“平均分”的特殊性,初步认识“平均分”。

第二层次:利用“分小鱼”的情境,学生四人一组,用小棒代替小鱼进行活动,分好后,小组表演“分小鱼”的过程。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同时,侧重学生体会小数目的平均分的过程,感受不同的方法。

第三层次:利用“分骨头”的情境,再次巩固平均分的意义,在此环节中,鼓励学生脱离学具,独立完成,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操作水平引向表象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实际授课中,第一环节学生的反应就超出了预设,孩子们直接选择了把8个桃子分成4和4,对其他“随意分”的分法产生了犹豫。经过和网友们的讨论,我意识到,孩子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反应,恰恰是因为他们从生活中已经获得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教师应该预设到学生的反应,适当的引导学生。所以在本节课的详案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你为什么不敢说?学生可能说觉得这种分法不合理,不公平,我接着问,怎样才是公平的分法?为什么说这种分法公平?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引出了公平的分法“平均分”。

三:巩固实践,拓展延伸

此环节在前期设计中,我是完全按照教材上提供的习题进行设计的。在有余数的那道题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为什么剩下的一个不能再分了?”“如果每个人再分到一个气球,至少还要拿来几个气球?”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分不完、有剩余”这种情况的理解,突破难点。

进过研讨,我增加了一些辨析性的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我将“”分铅笔“一题增加了一问,让学生将“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还增加了一道“分蛋糕”的题,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正方形的方格纸代替蛋糕,将一个正方形的蛋糕平均分,这样的设计增加了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经过本次网络教研,我收获很多。对于本节课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教学要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进行设计。对我自身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众多老师和网友的帮助,我会将教研进行到底。

以上就是我的反思性说课,谢谢各位评委!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此处隐藏9935个字……又渗透了文明礼貌的德育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确定位置》是国标本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十单元的内容。这是“空间与图形”领域有关“图形与位置”的内容。主要教学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本单元有三方面内容:一、确定位置;二、认识东南西北;三、认识平面图。本节课所说的是第一部分“确定位置”。主要教学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在一年级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并不感到困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首先呈现一幅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做操图,标注出两只小动物的所在位置,这既是示范物体所在位置的描述方法,又明确观察的方位,为下面回答问题统一观察方位。接下来是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的座位,说说小动物的房间号,在书架上找书,到电影院找座位等。这样的内容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真正地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还很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为本单元后两部分的学习作好铺垫,更为今后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经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

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寻找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会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确定位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座位票、几排或几组的标志牌,以及磁性黑板及贴片等。

二、说教法

1、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确定位置》: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要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这些知识和经验系统化、数学化,为本课教学服务。

2、结合例题进行典型示范。结合例题学习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排列的规律,根据例题标注,进行典型引路,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

3、充分组织好学生活动。教学时,要尽可能设计真实的情境,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同时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说学法

1、实践探索。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近,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也是在学生的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因此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2、合作交流。本课虽以实践活动为主展开学习活动,也应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够的空间,先让学生亲自实践,再组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打算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初步体验,激发情趣。

(二)深入探究,体会领悟。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四)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第一环节:初步体验,激发情趣。打算事先放好标志牌(第几排)让学生排在教室两边,凭票重新找座位。

设计这样几步:

1、介绍第几排第几个。简要讲述,并指认几个座位进行提问。

2、学生凭票找座位。坐好后多提问如:谁介绍一下自己的位置?谁知道?×××坐在第几排第几个?请每个同学找到你最要好的朋友,看他坐在第几排第几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

3、导入并板书课题;

4、练习:

①师报第几排第几个,让这个位置上的学生起立。

②电脑出示例题中小动物们做操的图景。提问某动物的位置,请每个同学选两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告诉同桌它站在第几排第几个。引导学生关注例题标注,作为典型示范。

这样设计,从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一个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位置后,再把书上的例题作为练习让学生来完成,这样使学生把在现实的情境中掌握的方法用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会学得轻松而又扎实。

第二环节:深入探究,体会领悟。

打算安排这样几步:

1、介绍第几组第几个;

2、练习:每个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位置……(同上述第一大环节的提问差不多);

3、延伸:将位置用不同方式表述,即×××在第几排第几个或第几组第几个,并且提问:除了这两种说法,还能怎么说?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如倒数第几排第几个,×××的后一排第几个,第几组倒数第几个等)。

这样设计,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已不是太难。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换成“第几组第几个”介绍自己的位置,既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望,也能有效地巩固这部分知识。提出“还能怎样说”这个很有数学思考价值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设计这样几步进行练习:

1、“拜访好朋友”。从小动物们做完操回宿舍楼休息,过渡到做“想想做做”第1题,电脑出示左图景,让学生合作:

A、一生说动物名称,一生说住第几层第几号;

B、一生说第几层第几号,一生说动物名称。

2、“助人为乐”。设计并出示情景:小白兔迷路,帮忙送它回家……

3、“到图书馆借书”。做“想想做做”第1题的右图(电脑出示),找《新华词典》或其他书。

4、“帮朋友找座位”。(电脑出示情境)关于电影院位置的特殊安排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问:一次看电影,小华的票是3排7座,小红的票是3排8座,他们是坐在一起吗?

5、“你说我贴”做“想想做做”第3题。以小组合作共同做游戏的形式进行。按要求贴图片,如:在第×排第×个贴××。一个组上黑板贴,其他组贴在纸上展示,组内分工合作。

这样设计使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用途,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最后一道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既让学生动口,又让学生动手,有动有静,有张有弛。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总结学习情况,评价小组合作情况等,让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收获。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