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一、 说教材
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蓝色的树叶》。(板书题目 一棵蓝色的树叶)《蓝色的树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 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地相处,团结合作。”《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相互帮助的道理。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二年级小朋友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我打算用两课时教学,目标设置为:
1、 认识本课“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生字。这条目标的确立是因为课标告诉我识字教学是第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因此,我把它定为重点目标。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了让学生在识字学文中渗透人文性,所以把这目标定为难点目标。
三、说教法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我以读带讲,整体感之,揣摩体会,以问题导入新课,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两个小孩子的心态,让学生思考:“我想对林园园说……”部分替课文补充一个不同的结局。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实物板书,引起学生的疑问:“我们看过的树叶都是绿色的,为什么题目上的树叶是蓝色?”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为什么课题是蓝色的树叶?”这样,变老师的提问为学生的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体现课堂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以读带讲,读思结合,题为“蓝色的树叶”
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我引导学生三读课文:一读,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二读,复习巩固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三读,了解课文大意, 想想蓝色的树叶是怎么出现的?边读边用笔画画圈圈,数一数,李丽和林园园有几次对话?在学生初读基础上,随文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在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下,我进入:朗读课文,学习词句的训练。主要采取情景朗读教学法。接着,我重点抓住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进行训练:
1、(出示第一次对话)抓住“小声”“吞吞吐吐”指导学生朗读“把绿色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我还没画完呢。”进行引导学生学习问句,读出问句,用问句谈话,学生会说出:我可以跟你一起走吗?
把雨伞借我用一用行吗?……
并在此基础上分角色朗读。
2、掌握了第一次对话的训练方法,第二、三、四次的对话,我就按照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先自读,小组读,在分角色朗读,加强人物语言的训练。
(三)、拓展延伸,情感熏陶
语文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二年级的阅读年段目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孩子乐于与人交流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和想法。此时,孩子们已对文中的两个小朋友有了自己的想法,再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想对林园园说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可能会说:“园园,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应该像小白兔和小灰兔那样,主动帮助老山羊才对的 。”也可能会说“园园,老师经常教育我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你们是同桌,更应该象亲姐妹那样团结一致,互相帮助,才对呀。”……当学生讨论完毕,老师及时鼓励他们真实一群能说会道,乐于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并且板书:互相帮助。
说课稿 篇2大家好!我是七克台中学的李粉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
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1、知识与能力: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桥之
“美”美在哪里,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探究讨论的方式,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桥美在何处,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的难点是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
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二、促进发展说教法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因此我 ……此处隐藏10112个字……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把装热水的塑料袋放入冷水中,你们预测一下会出现什么现象?
(实验验证是科学探究方法的一个关键步骤。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最好办法)
学生实验前引导说说实验时应注意什么。
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请学生尝试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
(四)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
1、影响水在变热过程中沉浮发生变化的因素可能有那些?
2、引导学生思考水在变热的过程中重量、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请学生设计验证方法,并说出验证过程中的注意点。
4、学生实验。
5、根据观察结果分析热水上浮的原因。
小结:我们发现了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没有增加但体积增加了。根据我们在“沉和浮”单元里所学的知识,这应该是热水上浮的原因。
说课稿 篇8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讲的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1000以内数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学会1000以内数的数法、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感,重点是使学生会数、会读、会写1000以内的数,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节课我教给学生的是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动手合作,自己总结和归纳数数的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每一步都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这样有利于学生获得透明扎实的概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合作、主动发现、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
这一环节我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馆场景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近而引出新课。
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通过数玉米粒的实际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体会数数除了一个一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还可以一百一百的数,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的意识,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在通过小组内数一千以内的数突破数数每数到几百九十九的时候下一个数该如何数这一难点。最后借助计数器读、写一千以内的数,并了解数的组成,让学生与同桌、小组进行交流,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在利用讨论304、580中的“0”不写行不行?为什么?并试着让学生举例论证,使学生深刻理解到数位中间的“0”要读,而末尾的“0”不读,“0”在数当中起的是占位的作用。
三、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通过幻灯出示鸽子、气球、森林的图片,让学生在各种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四、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有不妥请领导指正,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将加倍努力,争取把教学工作做的更好。
说课稿 篇9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本课是从直观形象的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一课,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
说课稿 篇10一、 说教材
《导体和绝缘体》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电》中的一课。本课内容安排在学生能利用电线、电池使小灯泡发光,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电路出故障了”,设计制作了“电路检测器”之后,便于学生利用电路检测器认识和检验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同时,在此基础上又安排了“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我来做个小开关”等课题。学好本课是之前学习的一个运用与延伸,又是后续研究内容的一个基础。
二、 说教学目的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的地位,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检测一块橡皮和多种物体的过程,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2、经历预测、检测、记录、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在活动中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三、 说教学重难点
仔细斟酌后,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经历科学检测多种物体的活动过程;难点为:经历预测—检测的科学探究过程。
四、 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探究能力和协作精神。因此,根据本课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的模式组织教学。
五、 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
课始,创设情境,将不同的物体放入自制电路检测器装置中,猜测小灯泡是否会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结合教师的演示实验,引领学生认识像铜丝这样的物体能使电流通过,叫做导体;像塑料这样的物体不能使电流通过,叫做绝缘体;从而揭示本课研究的主题。
(二) 探究学习 自主构建
这一部分是本堂课的主要环节,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首先是科学检测一块橡皮;其次是科学检测多种物体。这一环节,采用了预测—验证的探究模式,通过分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析、质疑,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三) 拓展研究 安全教育
铃声不是学习的结束,有吸引力的课外活动更能延伸课堂的精彩。最后一部分,设计了一些问题:电线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设计成这种结构?巩固所学内容。最后还设计了一个课后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绝缘材料?哪些地方运用了导体?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注意安全用电?抛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在课后继续调查研究,有效地保持了学生的研究热情、拓展了研究的时空。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