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说课稿模板七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说课稿 篇1各位领导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军犬黑子》的第二课时,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理解生词、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的基础上,主要从教材结构、教学目标、学情、教学过程四方面来做具体阐述。
第一方面——教材结构
《军犬黑子》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开篇,学好本篇课文对于以后学习关于人与动物之间情感的文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黑子的内心情感变化,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重难点之所以这样设置的原因在于,学生只有走近黑子的内心世界,了解黑子内心情感的变化,才能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二方面——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描写黑子神态和动作的句子,准确地找出描写黑子内心情感变化的词语。
设计理由:黑子内心情感的变化是全文的写作线索,黑子的情感变化是通过对黑子神态和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来,做好这道题是分析这篇课文的基础,只有把基础打好,才能更透彻地分析这课文。
2、技能目标:学会准确地使用动词。
设计理由:本单元讲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通过本单元的文章表达作者对动物的喜爱,对生命的赞美。这篇文章是主体课文,是为学习本单元后面的文章作铺垫,学生只有学会准确地使用动词,才能帮助他在学习其它几篇文章的时候更容易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
设计理由:课文通过驯导员一而再、再三欺骗黑子的行为,向我们表达了即使是不会说话的动物,也是有感情的,有尊严的,希望学生在生活中能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第三方面——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文章,这类文章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是最常见的,学生对这类文章比较熟悉,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划分层次方面做得比较好,给学生一篇文章,他们能很快概括出主要内容,并且能准确划分出段落层次。但是在把握人物神态、动作和内心变化这方面,学生则较差。所以在本课时教学中,寻找黑子神态、动作和内心变化的词语对学生来说较难。
第四方面——教学过程
本课时我一共设计四个环节。
一、字词检测
设计目的:巩固第一课时的字词知识。
二、展示汇报
(一)、展示预习成果
1、画出描写驯导员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并练习模仿驯导员说话的语气。
设计目的:找出描写驯导员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明确驯导员对黑子的态度;模仿驯导员说话的语气是为了让学生体会驯导员的强硬坚决的态度。
2、画出描写黑子神态和动作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黑子内心有什么变化,标记出表现黑子内心变化的词语。
设计目的:找出描写黑子神态和动作的句子,是为了体会黑子被驯导员否定之后神态和动作的变化;标记表示黑子内心情感变化的词语是为了把握黑子内心情感变化,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善待动物,善待生命。在这道题中我又加入了一个动词训练,帮助学生学会准确使用动词。
(二)、展示口语能力
1、听了这个故事,作者陷入沉思,他会想些什么? 设计目的: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出文章的中心句“哪怕是条狗,也是有尊严的。”让学生深入发掘这句话的内涵,发散学生思维,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
2、你想对黑子或驯导员说些什么?
设计目的:学习了这篇文章,学生对于驯导员的行为和黑子的内心变化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学生一定想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设置这道题就是建立了一个展示学生内心感受的平台。
(三)、展示习作能力
展开想象,你认为“黑子”去了哪里?请你续写课文。
设计目的:学习语文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篇文章的结尾留给我们一个思考想象的空间,练习续写不仅能锻炼学生想象和写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习作心得。
三、总结反馈
1、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目的: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运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总结自己本节课所学会的知识;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你还有哪些疑惑?
设计目的:学生带着问题上课,会激励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
3、 你认为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设计目的: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督促教师积极改进自己的课 堂教学方法。
四、当堂检测
本环节我设计了三道题:第一题是“被”字句练习,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复习基础句式的转换,巩固基础知识;第二题是填写标点符号,设计这道题是为了学生准确运用引号和叹号,把握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第三题是复习课文内容,设计这道题为了巩固本篇课文的写作线索。
本节课中的四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课堂活动主要以小组讨论和朗读感悟为主;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创设情境和评价激励学生。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曲线式的板书,设计这样一个板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清写作脉络,便于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学说课稿 篇2一、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
1、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隐患。
3、学生交通安全隐患。
4、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二、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1、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
①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
②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
③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
④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
⑤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
⑥上下楼靠右行。
2、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3、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
①室外空气新鲜,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
②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
③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等。
④活动要注意安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三、学生饮食 ……此处隐藏7513个字……习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1、整体感知,复习揭题
教师请学生回忆课文,再次体会小稻秧的境域。接下来, 用几句话来概括课文大意,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上节所学内容。这一环节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好课文奠定了基础。
2、读演感悟,品读课文
学习1—2自然段,小稻秧遇险。在这一部分学习时逐步启发学生思考:“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不由分说”等关键词语的意思,练习读、指导读使学生能够理解其意并借助表演加深印象,感悟文章。
学习3—4自然段,小稻秧脱险。在这一部分学习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小稻秧如何才能脱险,而后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得出结论,最后读演课文,加深印象。
学生是认知发展的主题,教育的本质是唤起学生主题内在的需要、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不断创新自我。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的体会出杂草的“气势汹汹”、“蛮不讲理”,小稻秧的柔弱无助,喷雾器大夫的正义凛然。
3、升华体验,综合实践
这一环节先总结、回顾全文在给学生留下拓展想象的空间。既能发展学生思维又能在表演交流中使学生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升华,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角色的独特体验。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我深思归纳总结本课板书为:
18、小稻秧脱险记
遇险:杂草:蛮不讲理
小稻秧:纷纷倒下
脱险: 喷雾器:喷洒除草剂
杂草:当场病倒
小稻秧:跳起舞来
小学说课稿 篇7一、说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包括教材第1至第2页。
二、说教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既可以使学生拓展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又为以后继续学习除法打下基础。本节课要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余数。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有余数除法的,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到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产生,联系除法的含义引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说明“余数”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随后的练习,都是让学生试着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三、说目标:
介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通过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实际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四、说教程(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的教学分这样四大块。
第一块:复习引新。
1.观察:○○ ○○ ○○说说这6个苹果是怎么分的。说出两道除法算式。
2.说出:6÷2的意义?6÷3呢?。
3.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我想通过这样的复习找到新知的生长点,通过适当的温故,使新知的教学建立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也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
第二块:探究新知。
这一块的学习内容,准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分四个层次组织学习活动。
第一层:分一分。让同学们在小组内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给小朋友,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先指导操作,后自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得借助于操作活动。通过把10枝铅笔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对“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同时,操作活动步骤清楚,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层:说一说。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得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按有没有剩余进行分类。通过观察、比较,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第三层:写一写。引导学生根据其中分得的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1)观察表一,说出算式并计算,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观察表二,说出算式并计算, 10÷3=3(人)……1(枝)
(3)认识余数。
(4)观察比较,10÷5=2(枝)10÷3=3(人)……1(枝),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分。
写算式是把学生的具体感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教学时,我力求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使学生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第四层:试一试。让学生把其他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试着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独立在书上填一填,反馈交流后概括提炼:什么情况下平均分得的结果可以用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在这块的新知探究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操作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去交流,注意到由扶到放,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建立余数的概念,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第三块:练习达成。
想想做做1与例题的类型相仿,是模仿性练习。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后,根据操作结果填写相应算式的商和余数,在完成填写后让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突出算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在表达中进一步明确认识。
想想做做2是形成性练习,学生观察图后,独立完成填空。在交流时提出: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些物体按指定的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或平均分成几份,只要平均分后有剩余,都可以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从而更深层次的把握知识。
想想做做3,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同座相互说说,再指名说一说。
第四块:总结评价。
1、请学生说说你学会了什么?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整节课,从分铅笔(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分类(感知清晰),再到抽象算式(形成概念),最后应用概念,遵循了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数学的价值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