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4 19:23:06
《望洞庭》教学反思(15篇)

《望洞庭》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学反思1

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歌时,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范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在理解“白银盘”时,有孩子说:白银盘是指月亮,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前不是一直把月亮比作玉盘吗?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请那位同学再读诗句,看看插图,他想了半天,说“白银盘是指这个湖面,山就像放在里面的青螺”,我表扬了他并告诉孩子们:文中的插图也会给我们理解诗句意思带来帮助。这节课我给了孩子们较多自悟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望洞庭》教学反思2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学习古诗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 怎么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语言将诗中的意境描绘出来。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句的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镜未磨”时,我从学生熟知的现在的镜子讲起,然后讲到古代的镜子,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照出人的影子来。“镜未磨”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然后在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一个难点。当学生理解了这首诗的重点和难点时,诗所包涵的意境,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解决了。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我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细,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望洞庭》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

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

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

⑴ 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

⑵ 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

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

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

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

【教后记】

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

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望洞庭》教学反思4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收集和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相关知识,并知道他写本诗的背景和目的,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如:涵虚、太清、徒等。

2、要求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意和主题,体会诗歌的语言和节律之美,并且熟背本诗,以此收集和积累更多的优秀古诗词。

3、通过学习本诗,要求学生学习诗人的“自我推荐”的勇气和精神,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且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思路和方法指导:

一、课前预习

(教师布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

1、准确熟练地朗读本诗,对照课文注释或资料书疏通诗意。

2、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关于作者孟浩然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解题。

4、文言词语解释:涵虚、太清、济、端居、耻、坐观、徒有。

二、课堂学习

导入语设计:

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1)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后让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朗读水平。(教师作评价和朗读点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欣赏)

(2)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提供作者孟浩然的相关文学知识?(让学自荐发言,教师提供资料作补充)

2、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 ……此处隐藏6617个字……展示,学生对比着君山的图片,可以说出,青螺颜色与洞庭湖相似,形状与洞庭湖相似。从而体会到深秋的君山的美丽。在引导学生体会“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美景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想象在大大的白银制成的盘子里,有一枚青螺。想象后让学生说感受,很多同学很难体会到这种意境的美。我想这里让学生说说想象到的画面,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读诗重指导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刚开始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在理解诗意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体会完诗情后,引导学生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表达出诗情。

四、小组合作要加强

本节课,学生在理解诗意的环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进行。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这个环节进行的比较顺利。在体会诗情的环节,我也让学生小组内进行了讨论,但放手的力度不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学生疑惑的地方给予指导。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望洞庭》教学反思12

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望洞庭》教学反思13

今天我执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歌。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很平静),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但是我顺势引导,这里的”未磨“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预习,知道指的是没有磨过的镜子。我顺势启发学生设疑。”为什么不直接说湖面像镜子,,而要说湖面像未磨的镜子呢?于是我展示未磨的镜子,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镜子的暗淡,然后再出示湖面的画面,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原来,没有太阳照耀下的湖面也是暗淡的,所以把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

《望洞庭》教学反思14

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后两个比喻句学生能较快理解。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所以这个比喻句要结合诗的意境来解说,并要先向学生介绍古时候,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月光下的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故这句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由此可见,作者刘禹锡对情境的细微描绘,将月下洞庭的景色淋漓尽致的呈现在那七字之中。

教学这个比喻句,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大大减少。

在教学此诗时,学到“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关于“青螺”这个词,有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自己查阅资料时,“青螺”这个词有个意思是“古代女子画眉的一种画眉墨”,不知道这个“青螺”是画眉墨的青螺,还是青色的田螺?我当时一时愣住,因为确实没有想到会有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但又不能避而不答,后来让学生中午回家搜集相关资料,我也找了不少资料,最终我们认为应该还是“青色的田螺”,因为这样才会放在银盘之中!

《望洞庭》教学反思15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通过望洞庭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一起来看下吧!

《望洞庭》这首诗中,用了三处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其中,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铜镜,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至于把君山比作青螺,原因为:“相传君山为72位螺娘娘忍痛脱下的螺壳所化,使来往的船只有地方停靠,不会被恶浪吞没。把山比作青螺,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救苦救难螺娘娘的赞美,也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教学时,我出示精美的图片,并据此讲解,使学生体会到古诗中多处设喻的恰当、美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是,课后的练习中,凡遇到“平静的湖面(或河面)像什么?”这类问题,学生千篇一律都答“镜子”。另外在平时的习作中,乐用比喻、善用比喻的学生也是少之又少。这说明我的教学还是出了问题。

问题一,没有向学生强调古今词义的变迁。想想看,现在的玻璃镜既光且亮,用它来比喻“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还是合适的吗?

问题二,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因某事物引起的想象是各不相同的。就说这君山,在唐代刘禹锡的眼里是螺娘娘的化身,显得那么柔美。而到了清代,在曾、左、胡、彭四位诗人合咏的《咏凌云塔》(“洞庭秋水砚池波,且把君山当墨磨。宝塔倒悬权作笔,苍天能写几行多。”)中,它就成了一块“青墨”,洞庭湖则是“砚池”,好一派磅礴的大气。那么,我们在课上,仅仅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比喻的精妙,怎么够呢?

总之,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荡然无存。

《《望洞庭》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