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05 09:50:10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

《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单元一共安排了4道例题,我把例1、例2定为第一课时内容。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能正确进行除法的竖式书写,理解竖式的计算过程及算理。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余数的意义,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会用竖式计算。

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重难点是: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首先安排了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境图,通过解决“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这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理解除法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画一画的方式解决“如果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来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教学竖式的写法时,利用学过的表内除法分别给出横式和竖式,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讨论交流理解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掌握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竖式的写法。

在重点教学例2中,关键是让学生认识余数,理解余数是平均分时还多出来不够分的。在分的基础上写出除法算式、介绍竖式计算,通过“你是怎样想到商4的?”的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例2时,我要注意渗透,分完后问“剩下来的还够不够摆一组?”其实这就是为“余数比除数小”做表象的渗透。同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并注意两者所用的不同单位名称。

课后反思:

1.除法竖式的格式、试商的教学看似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竖式除号的写法,写惯了加减法竖式,一下子很难书写格式,学生写法出现错误较多。为了以后数学学习养成好习惯,例1有必要单独为第一课时,专一进行规范和练习。

2.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余数的含义,会列有余数除法的竖式。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含义的探索过程,我觉得很有必要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因为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对有余数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摆,在活动中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我认为是必不可少的

3.作为新教师需要锻炼是必须的,语言组织方面欠缺,教学相连两个环节之间过渡语不够恰当,对学生的评价语也比较生硬,还不能做到恰到好处,好的评价语可以使课堂妙笔生花,激发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课堂节奏快慢结合不是很好,这些是我今后要加紧改进的。

4.在学生探索规律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说,多让学生说,而我却急于求成,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自己说的太多,而学生表达地太少,不够注重他们的思考过程,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块也是很欠缺的。

总之,这堂课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很多,是我值得深思的,也是我以后进步的起点,我今后也将一如既往不断发现、改进,从中获得进步。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

一、数形结合,理解概念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知识,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我以摆小棒确定为教学活动的主线,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概念的形成,从而使数形有效结合。

当第一次写9÷4的除法竖式时,学生主要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于是我展示出学生的作业,然后让学生找其中的不同点,说说这里的“8”是什么意思?“1”又代表什么?并且请学生把竖式中的每个数字在横式中、小棒图中也一一找到,并说说表示的含义。通过这个环节的操作,学生能把算式和图进一步沟通,体现了数与形的有效结合。

二、加深体验,发现规律

在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因为平均分之后还有剩余,就产生了余数,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余数”这个概念,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对比,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

在学习“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这一结论时,我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的实践操作,积累一些感性认识,然后我再让学生写出算式,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各抒已见。因此我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搭3个周期的正方形,如果有11根、12根……16小棒,请你摆正方形,结果会怎么样?请学生说算式,当然,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我没有仅仅停留在直观操作水平上,紧接着,我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继续摆下去,用19根,20根小棒,会怎么样呢?然后还安排了搭2个周期的三角形,通过大量的体验和感知,最后抛出“余数有什么规律”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到:“余数不超过除数”、“余数总比除数小”。当问到搭五边形时,余数可能是几?学生也能马上答出来。最后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并再次明确余数小于除数。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板块,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但我觉得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环境原因,学生表现的不是很热情,以致我前面的节奏有点慢,另外,我觉得在反馈中,应发挥合作精神,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当中去,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3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经历了这一次活动,我认为我们的对象是除法的本身在平均分正好分完时可以用没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而在平均分后有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这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情况。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情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 ……此处隐藏6810个字……/p>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4

这是这个学期开学后的第一课,又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摆小棒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二是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在平均分物体时有时会有余数,并理解余数的含义,渗透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根据两个班级的学习情况,本部分知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是比较困难的。原因在于学生不明白“被除数”和“商与除数的乘积”有什么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本次教学我采取了以下设计:

一、分一分(教学余数的意义)。学生每人有10根小棒,每3根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学生很快分完)借助“分小棒”的活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比较容易地理解了“余数”的意义。学生经过动手和动口已经对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除法竖式的写法也已接触,只是不熟练。让学生摆小棒,为下面除法的竖式的写法与理解作好好的铺垫,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有好处。

二、写一写(初步体会竖式各部分的意义)。除法还可以用竖式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表示。我采用的是示范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因为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不一定每节课都由学生自主探究。尤其是数学,有些知识是规定性的,不适合学生探究。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是已经规定的、现成的知识,所以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我没有让学生探究,而是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写。但是这也并非是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学生通过摆一摆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师的直接讲授过程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的。然后又让学生进行了回顾与提炼,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对10根小棒能分几组的讨论,也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观念,为下节课探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作了铺垫。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好处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透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用心主动参与学习,透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潜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具体操作是透过小组合作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感知:每组分5根,能够分4组,还多3根。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潜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作为拓展题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在掌握口算有余数的除法后,透过让学生计算,逐步发现不断的改变被除数,那里数字取了比较小的数,如7÷3、8÷3、9÷3等,被除数变大,余数也跟着变大,但是不管被除数怎样变,余数始终比除数小。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构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对教材作了一些处理。教学时联系前后的知识,如从复习旧知引入,而最后的拓展就是为后节课的教学铺垫,从动手操作再到口算,让学生不仅仅存明白余数务必比除数小,也明白余数为什么不能大于或等于除数。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比较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

1、导入从复习旧知入手。学生很快能做出来,但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就应多做这方面的练习。

2、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就应让学生充分的说,多让学生说,从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

3、在讲解和教授学生的竖式计算时,我的语言不够规范,只说明“靠近被除数”却没有点明不能比被除数大,所以学生在单独计算时,容易犯“余数比除数大的”错误。

教学时要从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教学时以例题2为重点,先教例题2,有余数的除法,而例1余数为0的除法竖式在习题中出示,这样处理,能够很好的避免学生在计算商与除数相乘时出现把被除数照搬的状况。

4、同研一节课,在听了史老师的课后,我又发现她板书很规范,小至一个等号,她都用尺子打好,在这方面很值得我学习,不但给学生很好的表率,而且培养了学生们做事认真的态度。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三):

《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中的资料,要求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发现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余数来决定计算是否正确。

本周星期一,学区来我校听课,我当时就是上本课资料。当时为了活跃气氛,我让班上学生先唱了一首歌,然后进行了小组比赛。比赛资料是几道没有余数的口算题目。之后,我又出示了两组卡片,让学生上台帮我分一分,并且列出算式。学生的用心性很高,也列出了算式。透过我的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题目都是有余数的除法。紧之后,我又让同学观察“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当时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但就是切入不了正题。他们是这样回答的:“除数是一样的。”“被除数越来越大,余数也越来越大。”“……”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让学生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两人一组,合作探究。透过探究,学生发现余数和除数有关系,余数比除数小。为了巩固学生的这个认识,我当时还让他们齐读了几次。之后,为了检验学生对这个资料的掌握程度,我们进行了一个小测验。但是不仅仅测验没有做完,检测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本课中,我认为成功之处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在教学中,我选用例题让学生动手平均分小棒,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规律,——分到不能再分时,剩下的数量总是比分得的每份数量少,也就是余数比除数小的原理,加深了认识。透过动手操作后,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经过学生的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比除数少,使学生对两者关系有本质理解。另外本节课的比赛让学生思维活跃,用心性高。

但本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个性是逻辑性不强。首先,让学生分小棒的时候,没有提示摆正方形的隐含条件,即每份需要4根小棒,导致有的学生会摆正方形却找不出条件,不会列算式。其次,相关资料没有讲到就进行测验,导致学生一片茫然,测试失败。学生在测试的时候只会做基本的决定题,不会做其他题目,如余数中最大可能是几,最小可能是几。另外,在本节课中我没有把握好时间,比赛环节和摆小棒环节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最后没有时间讲授余数中最大可能是几的问题。

总之本节课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教学资料的逻辑性及教学时间,将是我最值得思考和改善的地方。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