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12-07 07:55:13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八篇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课本P2—P3

教学目标:

1. 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 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 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 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附页1”图1。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是笑笑第一次看到的,她不会读了,想请同学们帮帮忙。

二、 玩中学

1. 创设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1)出示文具标价牌,学生仔细观察,并将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

铅笔0.50元 尺子1.06元 笔记本3.50元

书包45元 水彩笔16.85元 钢笔8.00元 文具盒12元

(2)同桌互相说一说小数那一类中每一种文具的单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同桌互相检查核对。

2. 观察对比,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1)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并进行比较,说说这组数有什么特点。

(2) 说明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认识小数点。

(3) 简单介绍小数的来历。了解小数的读法,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4) 用小数的形式写一写文具的单价,再读一读。(可以写书上的,也可以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单价。)

(5) 小讨论:小数点重要吗?(小明把笔记本的单价3.50元写成0.35元,会造成什么后果?让学生议一议,交流后汇报。)

3. 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如有的学生说不出来,可留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课前再交流。

4. 试一试。

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习题,同桌互相反馈。

三、 学中做

1. 写一写,读一读。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注意指导“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这一小题的写法、读法。

2.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 做中得

数学游戏。完成“练一练”第3题。

五、 总结。

货比三家

教学内容:课本P4—P5

教学目标:

1. 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新学期开始了,丽丽要为自己买一个新的铅笔盒,请同学们帮助她选一选,哪家文具店的最便宜。

二、玩中学。

1. 设立情境,复习旧知作铺垫。

出示主题图,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读一读各种文具标价牌上的文具价格。

2. 借助问题探究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发展数感。

(1)思考“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2)自主探究比较4.9元与5.1元大小的方法。(学生借助以往的知识,独立思考比较方法。)

可能出现的比较方法:

a.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

b.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c.以小数点为中心,4.9元小数点前是4,5.1元小数点前是5……

(3)组内交流比较方法后推选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3. 提出新问题,延长知识点。

(1) 根据主题情境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大家试着解决。

4. 试一试。

完成“试一试”的两道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与同伴检查完成情况,每人选一题说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三、 学中做

1. 完成“练一练”第1题。

反馈评价时说说如何比较0.05元与0.50元、6.00元与6.0元的方法,说说有什么发现。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 做中得。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进一步明晰比较三个数大小的策略与相应的步骤,并能对策略与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五、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实例,使同学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同学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是坐汽车到学校来的,平时你们是怎么到学校来上学的呢?(走、乘汽车、摩托车、自行车┅┅)

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

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

小结:是啊,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在运动。今天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运动时的录像。请你看看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也可以一边看,一边跟着做做动作。

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1.分类、感知

(1)依次出示6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钟外表指针的运动)。

(2)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给它们分分类吗?

(3)前后4人为一小组,在小组里讨论: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4)交流。

(5)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它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平移或旋转现象呢?。

小结: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还是很多的。

2.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 ……此处隐藏6702个字……了解决这些困惑,我提前研读了相关资料(此时我的学生刚进入五年级上学期),通过研读思考,我明白所谓空间观念就是指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在人脑中的表象及想象。空间观念是由感知觉到概念间的“阶梯”,是建立几何概念、形成空间想象力的基础。《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那么无论这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都要肩负起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任务。我想起同事们在日常教学中总是会感到学生的空间观念太差,有些学生甚至根本就没有空间观念,而在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时又会感到很茫然。

虽然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但本节课才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地研究立体图形,教材先从生活入手抽象出立体图形,接着在明确面、棱、顶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最后认识长、宽、高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很丰富,但要想让学生自己在做中学、玩中学,很明显一节课无法完成。于是我又陷入了思考: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实效?

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研究兴趣点,我对一个自然班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课前调查,具体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问题1:你知道长方形和长方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意图:为了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在学生心中的真实建构情况。】

调查结果:

关于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在63个学生的回答中,只有18人(约占28%)能准确说出平面与立体之分;有28人(约占44%)说长方体可以立起来,但长方形立不起来,这样的回答其实并不准确,但潜意识中要传达的内容也可归为平面与立体之分;还有17人(约占27%)所回答的内容根本不靠谱。

关于长方体和长方形的联系:该问题难度较大,在63人中只有11人(约占17%)能够说出长方形是长方体的一个面。

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建构起清晰的立体图形的表象,所以产生了上述的问题。基于此我考虑在认识长方体前可以从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入手。

问题2:如果让你研究长方体的特点,你喜欢怎样研究?

【意图:旨在了解学生关于长方体的研究兴趣点。】

调查结果:

有12人(约占19%)提到喜欢研究长方体的面。

有6人(约占10%)提到喜欢研究为什么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是长方体。

有4人(约占6%)提到喜欢研究长方体的构造。

各有3人(约占5%)提到喜欢研究长方体顶点或棱。

有2人(约占3%)提到喜欢研究长方形如何变成长方体。

还有学生在问卷中明确表示:我喜欢拼装长方体,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动手做一做、干一干,有时比只看还要好。

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的研究兴趣点比较分散,但都很有价值。相比较更多的人喜欢研究面的特点,基于此怎样激发学生研究顶点和棱也是要思考的问题。另外部分学生喜欢研究长方体的构造及拼装长方体对本课的活动设计也很有启发。

在分析了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进一步思考之后,我结合自己的思考设计对本节课进行了实践,现将实践教学中的两个片段分析如下:

片段一:

课前活动中每个4人小组准备6根长度相等的小棒,按照要求拼出图形:

任务一:用6根长度相等的小棒拼出1个长方形;

任务二:用6根长度相等的小棒拼出5个正方形;

任务三:用6根长度相等的小棒拼出4个三角形。

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完成任务一;

能够在片刻思考之后拼出形如“田”字的图形完成任务二;

但却苦苦思索无法完成任务三。此时我出示三棱锥,学生惊喜地发现三棱锥上有4个三角形,紧接着我追问学生:“通过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感受?”部分学生深有体会地谈到:“图形不只有平面的,还要向立体发展。”而那些没有发表感受的孩子我也能从他们的表情上洞悉他们的内心……

片段一分析:

面对只有17%的学生能说出长方形是长方体的一个面的课前调查结果,我考虑在认识长方体前可以从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入手进行课前活动。实践验证通过三个拼图形的活动任务安排,使得学生经历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过程,而学生也在过程中无形地完成了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认知飞跃,于是在后面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学生将“长方体”误说为“长方形”。

片段二:

在学生观察自己手中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并引导其有序数出面、棱、顶点数量的基础上,我直接安排了“制作长方体”的活动。【小组材料为:卡纸、直尺、剪刀、胶带、信封(内有2个或3个已知的'面)。】同时要求学生边制作边思考:长方体面的形状和大小关系?长方体棱的长度关系?

大约10分钟(速度最快的小组只用4分钟)之后,所有的小组都顺利制作出了一个长方体,【如图】且大部分小组都发现了长方体的特点。此时的展示汇报便显得很“酷”:组长拿着自己小组的作品落落大方地在台上对同学们分析讲解他们的发现,教师只需在恰当的时候追问发现的依据,并引导其它小组进行补充即可。

片段二分析:

基于课前问卷中部分学生表示喜欢研究长方体的构造及拼装长方体对我的启发,我安排了这个制作长方体的活动。其实一开始我想让学生将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剪开进行观察,但考虑到生活中的长方体大都是一些盒子,而盒子在粘和处的多余材料会影响学生的观察,于是我想自己给每个小组制作长方体让学生去“剪”,但此时我想到调查问卷中有学生说:“我喜欢拼装长方体,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动手做一做、干一干,有时比只看还要好。”

看着学生的心里话,我很想大胆尝试,但考虑对学生而言“制作长方体”比“剪开长方体”难度要大,所以我在信封中提供了几个已知面。尽管如此,我还是有些担心,毕竟长方体面、棱的特点学生还不知道,就直接放手让其制作,实在是有些冒险,不过最终我决定相信学生,我想当孩子们拿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进行汇报的时候内心该有多高兴。实践显示:我的愿望实现了。但此时我却在思考:为什么学生能够在没有研究面、棱的具体特点时就能制作出长方体呢?后来我想到了:因为学生有生活经验,虽然长方体仅仅在一年级的数学书上“昙花一现”,但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多少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啊!学生在生活中玩过多少长方体的玩具啊!……

我如梦初醒,课前自己的担心多余了,但也暴漏了我在研究学生的时候对他们的生活经验读的还不够懂。是啊!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不仅仅在数学课堂上,生活经验也是教师在课前需要深刻了解并且读懂的。只有在这样深刻读懂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能顺利实现飞跃。

至此本该结束了,但学生又在上完课的第二天给了我新的惊喜: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形状是正方体的盒子。【如图】孩子们说:“老师,我要用这个正方体包装礼物送给你!”

面对此情此景,我感动了!我对孩子们说:“老师不要里面的礼物,只要这个盒子就行。”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的思维是多么丰富奇妙,要想读懂你们,老师定当继续努力!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